補傷棒的操作
補傷棒常用于管道防腐層、車身等部位的損傷修復,不同場景下操作細節略有差異,以下是通用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:
一、前期準備
工具準備:根據修復場景選擇合適工具,如液化氣噴槍、熱熔膠槍、鏟刀、棉布、刀具、膩子刀、耐熱手套、輥子(修復面積較大時用)等;若修復后需覆蓋補傷片,需提前準備對應尺寸的補傷片。
損傷評估:檢查損傷部位的大小、深度及周邊狀況。如管道防腐層損傷直徑不大于 30mm 時,可直接用補傷棒配合補傷片修復;直徑大于 30mm 時,補傷后需額外用熱收縮帶包覆。
二、核心操作步驟
表面處理
用鏟刀、刀具清理損傷部位的污物、銹蝕及松動涂層,將邊緣修齊,邊緣坡角宜小于 30°。
用棉布擦拭干凈,確保表面無油污、濕氣;若修復管道,需將搭接寬度 100mm 范圍內的防腐層打毛,增強粘接性。
預熱與加熱
用火焰加熱器或噴槍對損傷處輕微預熱,管道修復時溫度控制在 60℃-95℃;若為小面積修補,可直接加熱補傷棒。
采用噴槍加熱時,一手持補傷棒,一手握噴槍,均勻加熱補傷棒下端至融化;若用熱熔膠槍,需先將補傷棒插入膠槍,通電加熱至膠體流出。
填充與塑形
將融化的補傷棒均勻涂抹在損傷處,確保填充密實,涂抹高度需略高于原防腐層或修復面,因冷卻后會有一定收縮下凹。
用膩子刀或刮刀快速刮平表面,使修復面平整無缺陷;若配合補傷片使用,需先填充補傷棒,再覆蓋補傷片并加熱壓實。
冷卻與檢查
等待補傷棒自然冷卻固化,完全固化后可用電火花檢漏儀檢測管道修復處是否存在漏點;或通過目視檢查表面是否平整、有無氣泡,用手按壓確認粘接牢固。
三、注意事項
安全防護:操作時需佩戴耐熱手套,避免燙傷;使用噴槍時遠離易燃易爆物品,保持通風良好。
加熱控制:均勻加熱補傷棒,避免局部過熱導致膠體變質;加熱補傷片時需邊加熱邊用輥子擠壓,排出內部空氣,確保邊緣膠粘劑均勻溢出。
尺寸匹配:補傷片尺寸需保證邊緣距損傷處不小于 100mm,剪去四角后再粘貼,增強貼合度。
場景限制:補傷棒僅適用于輕微損傷修復,如管道防腐層小破損、車身輕微凹陷等;較大或結構性損傷需專業維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