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日常巡檢與狀態監測:及時捕捉初期異常
日常巡檢是預防故障的道防線,需聚焦曲柄殼的 “外觀、運行狀態、關鍵參數”,建立每班 / 每日檢查機制:
外觀與連接狀態檢查
觀察曲柄殼本體(尤其是安裝孔、連桿銜接部位)是否有裂紋、變形(鑄鋼件裂紋可能因負荷沖擊產生,初期易被粉塵覆蓋,需仔細擦拭后檢查),若發現裂紋需立即停機,避免裂紋擴大導致傳動失衡;
檢查曲柄殼與機架、曲柄、連桿的連接螺栓 / 銷軸是否松動:用扳手試擰螺栓,若有明顯松動(或聽到運行中螺栓異響),需按設備說明書的 “設計扭矩”(如 K2 型給煤機螺栓扭矩多為 45-55N・m)緊固,防止因連接松動引發振動、加劇磨損。
運行聲音與振動監測
正常運行時,曲柄殼傳動應無 “咔嗒聲、摩擦聲、金屬撞擊聲” 等異常噪音:若出現異響,可能是內部軸承磨損、配合間隙過大(如曲柄與殼體內孔磨損),需停機后手動轉動曲柄,感受是否有卡滯、晃動,初步判斷故障位置;
若現場有振動檢測儀,可定期(每周 1 次)檢測曲柄殼表面振動值,正常振動速度應≤(參考《旋轉機械振動標準》),超過閾值需拆解檢查。
溫度監測(重點是軸承部位)
用紅外測溫儀或手觸摸(非運轉部件)檢測曲柄殼軸承安裝區域溫度:正常溫度應≤“環境溫度 + 40℃”(如環境 28℃時,殼體溫不超過 68℃);若溫度驟升(如 1 小時內升高 15℃以上),多為潤滑失效、軸承卡滯或配合面摩擦過度,需立即停機排查,避免軸承燒毀。
二、精準潤滑管理:減少磨損、延長部件壽命
曲柄殼內部軸承(如深溝球軸承)及與曲柄、連桿的配合部位依賴潤滑脂減少摩擦,是維護核心環節,需做到 “選對潤滑劑、控好周期與用量”:
潤滑劑選型:適配工況需求
優先選用極壓鋰基潤滑脂(如 2 號、3 號),其抗磨性、抗高溫性(可承受 80-120℃工況)、抗粉塵污染能力適配給煤機的煤塵環境;禁止使用普通鈣基脂(易在粉塵中硬化結塊,導致潤滑失效)。
潤滑周期與用量:按需補充、避免過量
日常補充潤滑:每周(或累計運行 100 小時)通過曲柄殼上的黃油嘴注脂,每次注脂量以 “軸承縫隙溢出少量新脂” 為宜(約 5-10g),過量會導致內部壓力增大、散熱不良,引發溫度升高;
定期徹底換脂:每 6 個月(或累計運行 2000 小時)拆解曲柄殼,清除內部舊脂(舊脂易混合粉塵形成磨料,加劇軸承磨損),用柴油清洗軸承、殼體內腔后,重新填充新脂(填充量為軸承內部空間的 1/2-2/3,預留散熱空間)。
潤滑操作注意事項
注脂前必須清潔黃油嘴(用抹布擦除粉塵,必要時用細鐵絲疏通油道),防止粉塵隨潤滑脂進入內部;
設備長期停機(超過 1 個月)后重啟前,需補充 1 次潤滑脂,避免軸承因油脂干結失去潤滑效果。
三、定期拆解檢修:系統性排查隱患(每 12 個月 / 4000 小時)
每年需對曲柄殼進行 1 次全面拆解檢修,徹底排查隱蔽性問題(如內部配合面磨損、軸承疲勞損傷),具體步驟如下:
拆解與部件清潔
按順序拆除曲柄殼與機架、曲柄的連接螺栓,取出內部軸承、銷軸、襯套等部件,用柴油 / 煤油清洗所有部件,清除表面油污、粉塵和磨損碎屑(重點清洗軸承滾道、殼體內孔配合面)。
關鍵部件檢測:判斷是否需修復 / 更換
軸承檢測:檢查軸承滾道是否有麻點、剝落,滾珠是否磨損變形(可用手轉動軸承,感受是否順滑無卡滯),若存在上述問題需更換同型號正品軸承(避免用劣質軸承,易短時間內失效);
曲柄殼本體檢測:用內徑千分尺測量殼體內孔(與曲柄配合的孔)的圓度、圓柱度誤差,若誤差超過 (設計允許值),需進行鏜孔修復(擴大孔徑后配裝加厚襯套)或直接更換新殼;檢查配合面(與機架貼合面)是否有劃痕、銹蝕,輕微劃痕用油石打磨平整,銹蝕部位用砂紙除銹后涂防銹油;
銷軸 / 襯套檢測:測量銷軸直徑、襯套內徑的磨損量,若配合間隙超過設計值(如原間隙 ,磨損后>),需更換襯套或銷軸,確保傳動精度。
裝配復位:確保精度與穩定性
裝配前在軸承內圈、配合面涂抹少量潤滑脂,輔助安裝(避免硬敲硬砸,可用銅棒輕敲軸承內圈);
連接螺栓按 “對角線分次緊固” 原則操作(如分 2-3 次緊固,每次緊固至設計扭矩的 50%→80%→),確保曲柄殼與機架貼合緊密(用塞尺檢查貼合間隙≤);
裝配完成后手動轉動曲柄 3-5 圈,感受是否靈活無卡滯,若轉動阻力過大,需重新調整配合間隙(如松動螺栓后微調殼體位置)。